7月5日至13日,生命与科学公司暑期三下乡“同心结韵,艺润天山”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公司周边社区,通过深度采访的形式,聚焦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情况,用脚步丈量民情,以话筒传递心声。

活动期间,团队成员分成多个小组,穿梭于公司周边社区的大街小巷、居民院落,围绕居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、兴趣偏好、传播建议等内容,与社区居民展开面对面、心贴心的交流。在社区的树荫下,在居民的客厅里,一场场真诚的对话不断上演。
“我特别喜欢戏剧,小时候跟着长辈去戏园子看戏,那热闹的场面、精彩的表演,到现在都记忆犹新。”一位阿姨在接受采访时,眼神中满是回忆与向往,“还有咱们中国传统春节,贴春联、包饺子、拜年,这些习俗里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,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,但这些传统可不能丢啊!”另一位年轻家长则感慨道:“平时工作忙,孩子接触非遗文化的机会太少了,要是社区能组织些非遗体验活动,那就太好了。”

本次调研活动共完成有效采访230余人次,受访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、职业、文化层次的居民。采访发现,尽管大部分居民对非遗文化有着朴素的情感认同,但在认知层面,仍存在了解碎片化、不系统等问题。不少居民表示,他们主要通过电视节目、网络短视频等渠道接触非遗,对本地特色非遗项目知之甚少,更缺乏近距离感受和体验的机会。调研中也发现,部分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化的兴趣点与传统传播方式存在错位,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沉浸式体验、互动参与类活动去认识非遗,而非单纯的知识讲解。同时,居民普遍反映,本地非遗宣传推广缺乏持续性、创新性举措,线下非遗展示活动寥寥无几,难以形成常态化的文化浸润氛围,亟待构建多元、立体的传播体验体系。

基于此次调研成果,实践团计划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,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开展讲座、技艺展示;组织老员工志愿者编排非遗主题文艺节目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;同时,利用新媒体平台,制作系列非遗科普短视频,拓宽非遗文化传播渠道。
此次“三下乡”采访调研活动,不仅为非遗文化在社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,也让参与的老员工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。团队成员王文华表示:“通过这次采访,我感受到了居民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期待,作为新时代老员工,我们有责任、有义务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未来实践团将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,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。(文/马丽丽 摄/王文华、叶瑜、陈荣荣)